我国现有博物馆超过6500家,我认为参观博物馆是一个提升国民素质很好的方式,目前国家博物馆基本上都是免费参观。但遗憾的是还是有不少人对博物馆兴趣不大,有人说去烧烤的人要比逛博物馆的人多,不知可有数据证实?去参观博物馆的的人也分两种,一种走马观花匆匆转一会儿就出来,一种是仔细观看用心学习,我应该属于后一种。有人说陕西历史博物馆是,而我是三到西安方圆梦。
2016年我第一次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,刚看了个开头,就先后被闻讯追来求教的老师和请吃饭的朋友中断。第二次到西安想再去博物馆却抢不到票。这一次会议主办方为我抢到了票,于是我来到博物馆打算花大半天时间好好逛一下。参观历史博物馆最好先做点功课,如果没有时间也不要紧,博物馆提供讲解员和语音导览器,有些博物馆的语音导览还有多种语言讲解可供选择。在复原的蓝田人旁边是川流不息的游客,讲解员清亮的声音告诉我:蓝田人的脑容量只有现代人的一半。
(资料图片)
陕西历史博物馆展示的文物种类繁多。我对青铜器情有独钟,它不仅是生活用品,还是祭祀礼器,而且青铜器上的铭文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,比如西周的分封制,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起源。鼎,就是一种最重要祭祀用品,什么叫“三足鼎立”?成语“一言九鼎”是怎么来的?老师在这里可以进行最直观的现场教学。
陕西是秦帝国的所在地,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文物也是最多的,让我们了解到两千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。展馆内不仅十分丰富的实物展品,还用高科技再现那个曾经强盛无比的帝国,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秦统一中国那个千军万马的古战场。
到博物馆是去看人还是看物?除了大量各种各样的器物之外,出土的人像恐怕最能让我们看到古人是什么样子的,以及古人的生活方式、场景和习俗,还有他们所穿的汉服,各个朝代的汉服宛如一部汉服演进史。游客穿汉服也很多,连小女孩也穿着汉服来逛博物馆,我不知道这种观展方式是否更有历史沉浸感。
自魏晋南北朝以后,各民族在冲突中促进了融合,而丝绸之路也带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。不久前,我发布了一篇《陕西宝鸡的周原景区,我来到了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》,引起了各地网友的争论,纷纷争说他们那里才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。其实华夏文明发源地不止一个,随着考古的发现,学界已从“中原中心论”转向“满天星斗说”。
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个展馆是收费的,门票30元,不过老人免票,那里陈列着一批大唐遗宝。1970年10月,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出土了两个陶瓮和一个提梁罐,里面有1000多件十分珍贵的金银器、玉器、贵重药物、中外钱币和铜器。盛唐时期的何家村窖藏可称得上“皇冠上的明珠”,是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。下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——镶金兽首玛瑙杯。
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,始于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,现在的博物馆是由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弟子著名建筑师张锦秋设计的,被评为“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”。不过随着文博热的兴起,感觉现在的馆舍和展厅显得狭小了。况且陕西历史博物馆极其丰富,受物理空间所限能展出的文物只是一小部分,未来恐怕要建成数字博物馆才能满足需求。
一家好的博物馆应该时去时新,陕西历史博物馆也经常举办一些主题展览,如此次我参观的《时光刻度——搪瓷中的时代记忆》,唤起了我的怀旧情感。此外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,这里也是女生穿汉服拍照打卡的地方。
满城国风古装,西安是最适合穿汉服的城市吗?
如何评价一家博物馆?是看馆藏?还是看建筑和服务?中国文物学会会长、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,衡量一座好的博物馆,要看人们是不是平时经常来、来了不想走、走了还想来,“可以说,一座好的博物馆,应该让人们用双脚来投票。”博物馆逛累了负一楼的游客服务中心有吃的喝的,当然游客还可以买点文创纪念品。当今博物馆不仅要请进来,还要走出去,这让我想起白云机场的广东省博物馆文创商店。
推荐阅读:
满城古风,西安是最适合穿汉服的城市吗?
今年最火的一条街:西安大唐不夜城
关键词: